教授与研究

郭念枝:转型期中国的金融可得性、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2-04-29

内容简介:

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在2020年只有37.7%,这不仅远低于英美等主要西方国家, 而且也大大低于日本、韩国等其他具有相似文化背景的亚洲国家,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由于担心消费复苏乏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下调了中国2022年的增长预期。

虽然大量文献对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进行分析研究,但是即使考虑了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率、养老保险覆盖情况、金融发展程度和城市化水平等因素之后,我国居民消费率仍然低于预期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因此,已有研究不但难以解释我国居民消费率持续偏低的状况,而且由其引申出的政策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金融与消费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大量研究从金融角度对中国居民消费水平不足进行解释。金融对消费的影响与经济主体所处的金融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如何切合实际刻画出金融环境在研究金融对消费影响中至关重要。

因此,本研究结合我国经济特征,在理论模型中刻画了存在金融排斥与收入差距的经济环境,构建一个简单的宏观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提高低收入居民金融准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可能影响。运用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门槛模型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实证检验,尝试为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波动提供新解释。研究表明,金融准入的提高通过改善低收入居民的储蓄、投资机会,调整其资产配置结构,进而对消费水平产生影响,但其效果受到收入差距制约;当收入差距较小时,金融准入有助于提升消费水平,然而当收入差距超过“阈值”时,其效果适得其反。因此,提升居民金融准入的普惠金融应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防止出现“过度金融”。为理解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波动提供新解释。



更多详情:DOI10.1142/S0217590821500247